南极电商股价一直都跌跌不休,之前我们就说过,这根跟投资者对其不信任是有很大的关系,虽然财务造假的疑虑基本上是被消除了,但是财报出来都接近1个月了,股价还是没有一点起色,说到底大家还是觉得风险太高了,到底南极电商有什么风险呢?
南极电商品牌授权业务的收入主要有三块,对供应商的授权费、对经销商的授权费以及吊牌和防伪标的费用。这三部分费用里,只有吊牌和防伪标是公司从外面采购的,会产生采购成本。所以,营业成本里的采购成本就指的这个。而吊牌和防伪标是同商品的数量挂钩的,也就是说卖出去的商品越多,所用到的吊牌和防伪标也就会越多,公司这部分产生的采购成本当然也就会越高。
同时,南极电商的低价策略,导致了销售额的增长无法依赖价格的提升,而只能依靠于走量。所以,销售额的提升,必然伴随着采购成本的上升。南极电商2015年到2017年,GMV从36.71亿,增长到了124.03亿,翻了三倍多,而其所对应的采购成本却基本没有变化。2020年同样如此,GMV增长了31%,采购成本仅增长了2.5%,差别巨大。难道在这几年里,公司GMV的增长可以依赖于价格的提升了?但这同我们在市场上的感受是不一样的。
在刚上市的2015年和2016年,南极电商注册了大量的子公司,财报里披露的共有19家公司,而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,基本都被注销了,仅剩下极文武和上海小贷,其中极文武从成立到现在,就没开展过业务。这些公司的成立,基本上都是为了发展柔性供应链园区和授权的增值业务。
对于这一点,其实是可以理解的,刚上市,管理层雄心勃勃,都想大干一番,然而,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,却发现难度比较大,及时调整了战略。然而对于上海瀚栗集和上海奥桑,我就无法理解了,两家公司都是上半年成立,下半年注销,如果说是战略调整,但时间如此之短,也算不上是战略了,难道是上市公司无聊到要去逗工商局玩吗?
目前公司账面上有8.9亿的商誉,由两部分组成,一部分是收购卡帝乐形成的1.1亿的商誉,另一部分则是收购时间互联产生的7.8亿的商誉。对于卡帝乐形成的商誉,配资头条觉得不用担心。在南极电商收购之前,卡帝乐的年收入约3500万左右,按照3%-6%的货币化率推算,当时卡帝乐的GMV大约在5.8亿--11.7亿之间,而收购完成后的第一个完整的年度,也就是2017年,卡帝乐的GMV就达到了12.7亿,超过了收购之前可能的GMV的上限,到现在已经达到了33.72亿。
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时间互联,这也是一家神奇的公司。时间互联的前身是北京亨利嘉业,成立于2014年9月18日,成立的当年就实现了1000万的营收,到与上市公司谈收购的2016年,已经达到了5.49亿的营收,0.72亿的净利润。当时收购的估值是9.56亿,而达到这一估值所用的时间,只有短短的两年半。在收购当时时间互联的管理团队是做作出过业绩承诺的,之前几年基本都能达到目标,但是2019、2020这两年竟然出现了实际净利润都低于当时的预测值,这无疑是一个不好的征兆。这可能是因为跟时间互联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,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,总之,如果时间互联营收增速下降,净利润就不可避免的会下降,到那时,南京电商商誉减值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另外,南极电商的管理层也让人感觉担忧,过去5年里董秘就换了两任,之前财务总监也离职了,虽然是人来人往是常事,但是上市公司高层频繁变化也不是好事。估计投资者也可对南京电商有比较的疑虑,才会导致股价明明就低估了,也没人愿意接盘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