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公教育是国内最大的教育行业上市公司之一,但是关于它财务数据有问题的留言一直就没有停止过,中公教育疑似财务造假到底是什么回事呢?
从中公教育的财务报表来看,它的成长质量很高,完全依靠内生增长,且经营现金流状况较好。培训机构先向学员收费,再提供培训服务,基本是预收款项/合同负债,应收账款极少,没有存货。因此现金流质量较高,每年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均大于净利润,最近三年的平均净现比高达1.67倍。按常理推断,经过多年的发展后,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应该体现为,高货币资金、低有息负债。在2018年之前,公司账面的短期借款确实很少,最高峰时只有1亿元。但比较奇怪的是,中公教育在2018年借壳上市后,中公教育的短期借款大幅增加,呈现出“大存大贷”的特征。这点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和质疑,连深交所和证监会也有过问询。
要知道,像康得新、康美药业,暴雷前都有“大存大贷”的问题。除了大存大贷以外,这些暴雷的企业可能还存在下面这些特征:1、经营性净现金流与净利润不匹配;2、货币资金对应的利息收入偏低;3、几乎不买银行理财产品;4、派现比例低,基本维持在10%-13%之间;5、频繁采用定增、短融、中票等融资手段。多种迹象交叉印证,说明其大概率虚增货币资金。现在回过头看,这些暴雷的企业,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很多疑点。
再回到中公教育,公司的大存大贷能否得到合理解释?对应短期借款,公司给出的解释是,协议班的可能退费,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季节性,以及资本性支出。这个解释可信吗?
假设中公教育清偿全部短期借款,则2018-2020年,货币资金+交易性金融资产+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-短期借款分别为-10.42、16.11、49.43亿元。而这三年的预收款项/合同负债分别为19.20、26.34、49.25亿元。只有2020年的货币资金和理财资金能够100%覆盖预收学费。而2018年和2019年的主要缺口来自高现金分红,这两年的可供分配利润全部派现,合计现金分红达到32.18亿元,同期短期负债规模增加27.67亿元。如果去年派现,其负债规模会更大。
综上分析,中公教育的大存大贷有合理解释,其短期负债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,应付协议班的可能退费,以及2018年和2019年的高现金分红。上市公司在那两年实施高现金分红,主要源于实控人在借壳上市过程中形成的资金需求。股权质押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个推断,目前李永新和鲁忠芳的质押股数仍占其持股数量的24.7%。因此会出现上市公司边借钱边分红的怪相。
或许股民更该担心的是,实控人边借钱边捐款。之前就有某两家环保民企老板作为前车之鉴,在事业顺风顺水时大规模捐赠,但近几年都陷入困境。当时的心态可能有点飘,也会部分反映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上面。当然,它们的商业模式本身也都有一些硬伤,这是根本原因。
大家要谨记,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只是投资的前提,上市公司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必须真实的。如果连数据都是虚假的,那么基本面分析也就失去其意义。这点经常被忽略,尤其是在A股市场。